撒旦的奴隶

恐怖片 悬疑,恐怖美国2017

主演:博朗·帕拉雷,塔拉·巴斯罗,恩迪·阿菲安,迪马斯·阿迪亚,阿尤·拉克斯米,埃吉·费德里

导演:乔可·安华

  • 优优云2
  • 优优云1
  • 正片
  • HD

详细剧情

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外古屋,住着一户七口人家。这家的母亲(AyuLaksmi饰)年轻时曾是小有名气的歌手,但是随着年岁增长,加上疾病缠身,母亲的风光不再,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常年卧病的母亲发不出声音,只能通过摇铃呼唤家人。而她憔悴的面孔上,又经常浮现恐惧的面容。长女里妮(塔拉·巴斯罗TaraBasro饰)在一次离奇的噩梦后,见证了母亲的死亡。早已身心疲惫的一家人,看起来似乎正一点点从痛苦和阴影中走出,可是从母亲下葬后的那天起,熟悉的铃声便再度回荡房屋之内,而各种恐怖的灵异事件也交替发生。  死去母亲的秘密,在漫漫长夜的煎熬中悄然浮现……

评分:5

关键词:伊斯兰的色彩恐怖;

1,虎头蛇尾的恐怖;

先说电影成色;考虑到片源地,电影成色值得点赞,尤其是色彩运用--色彩对于恐怖题材又是那么重要.即便是我们国家,很多"卖座电影",在色彩上极不讲究.说起来挺有趣,大部分电影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拿来跟国产电影的问题比较一下,它们的那些问题,瞬间就不再是问题.这也是一条务实的观影经验--只要是被译制来的外语片,都值得一看,肯定比大部分国产高级,不然没有译制的必要.

其次恐怖考量;拿个参照--笔仙1(韩国版),市场知名度很高,却是典型的"恐怖洗片",完完全全没有恐怖素养--这倒也是韩国恐怖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悬疑是一绝,但要论色情和恐怖,却都活在日本文艺的阴影里.对比之下,本片的恐怖思量很讲究,明显能看出创作者对恐怖题材充满思考--这一点很重要,恐怖题材的主题分量很重,很考验故事力.实际效果也确实有地道的恐怖意味,遗憾的是仅限于开头.

最后故事性;肯定要批评开放的没有边际的结尾--为了那个结尾,甚至不惜把整部电影都给毁掉--这是故事创作上的极不专业.

2,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电影发展水平的,是表演;

作为小语种恐怖,本片在电影构成上很畸形.色调,美术,摄影,场景等硬性的技术技巧上,给人一种好莱坞进修过的感觉,但表演,故事等真正的电影软实力上,又暴露出比较明显的产能不足--演员的表演,故事性的极端幼稚,均严重伤害了影片质量.有能力构建场景,却没能力填充内容.

这也是一条启示,真正考验一个国家电影发展水平的,反而是表演.(这个论断听起来有点滑稽,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论断:考验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是人民的素质.我并没有这样的映射,别较真,文艺评论仅限文艺.)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本片中,演员本身都没进入剧情,观众怎么入戏?这种情况和好莱坞出品正好相反.好莱坞电影的所有营养成分中,表演是走在最前端的,这一优势帮助很多好莱坞电影成为影史经典--观众会相对简单地以为经典的是故事,其实剧情设置动能有限,往往是演员的个人魅力真正塑造了某个角色,然后角色的成立,最终赋予故事以价值--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而非情节.

所以即便电影剧情毫无新意,但美国的演员总能通过表演,硬生生把观众拉回故事.就像中国的传统戏曲,经典的就那么几段,还就得是某某人去唱才够味,同样的故事,换个人唱不出味道.更进一步说,电影艺术就是演员主导的叙事,别听他们瞎说,中国电影的问题,肯定不是演员片酬高,跟制片比,演员能挣几个钱?再傻的老板也不会让员工挣得比自己多.

3,不得不说"红楼梦";

以前,以文字为媒介构建场景的故事创作,有一个分水岭--"红楼梦".

红楼以前,国人讲故事往往意境当先,人物还没到位,就已经忙着起范儿架构人文境界了--八股鸡汤.国人印象中的"姜子牙","汉高祖","诸葛亮",尤其"史记",人物总那么"半仙之体",怎么看都不是凡人,人物没血肉但有灵魂,绝对的境界绑架人物.这真是跟时代精神高度相关,文明弱势的时空里,古人们不光神化自然,连人都一并神化了.

直到"红楼"横空出世.蛮不讲理的艺术高度,让"人物神格化"瞬间失去意义.红楼之后,故事创作基本以人物刻画为核心--不着急灵魂塑造,先刻画血肉.这是红楼最强悍的创造,其实红楼的故事性/戏剧性,也就中等水准,起码在四大名著中是垫底的水平;主题上,对世态的把握,对情爱的体会,均谈不上超脱和异常出色.但是,它颠覆性的人物创造,却是创世纪性质的--不用一上来就直工直令拿腔作势,简单地刻画人物肖像,还真能托起故事的精神高度.所以,红楼最大的人文创作启示,是人物刻画在故事叙事中的先行性和决定性.也别听那些红学胡诌,红楼的故事没那么好,单说故事性,金瓶梅有过之而无不及.

放到电影中,以影像为媒介的故事,人物就是演员.归根结底,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

说点题外话,美国演员甚至韩国演员非常有个人魅力的原因,可能跟国家自由民主的政治以及文化体制高度相关.很多美国演员,职业素养很高,有一部分甚至算得上艺术家的标准,但我个人比较奇怪,很多韩国男演员的表演也总让人惊艳,这一点甚至日本演员都比不上--日本的文艺制造水准远在韩国之上.回到正题,真正考验一个国家电影制作水平的标准,是演员.技术性的东西再厉害也是周边,电影表达终归是人文归宿,是艺术层面的以人为本.

4,爪哇国的色彩恐怖;

本片在恐怖表达上很地道,反映出原创者对于"恐怖"的题材性思考.这一点很重要,我开头点名"笔仙"的原因,就是"笔仙"的创作者其实对"恐怖"完全没有思考--找一堆平面模特演鬼片,还总让鬼神在白天露面,这些都是恐怖题材的禁忌.对比一下最典型的专业级恐怖--咒怨,果断砍掉原著中鬼魂的自由意志,屏蔽任何男鬼的尝试,同时所有的恐怖场景编排绝对保证生活依存,这些深刻的恐怖思考,观众不一定能情感照顾到,但这一些,才能塑造"咒怨".

回到本片的恐怖素材应用.

a,照片;--表征记忆和历史;恐怖片不能没有老照片,就是因为照片的时间属性,每一个恐怖片都有一段黑历史,很多时候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

b,镜子;--表征反应和折射,以及身后的未知;它具有空间上的错乱性.镜子的运用源自我们对身后的恐惧,因为后背是视野的盲区,说起来汽车的后视镜真是一个好东西.

c,收音机;--表征声音,声音是最深刻的恐怖元.

d,深井;--表征阴性的生命源;水是生命之源,地下的水,属阴.

e,头发和梳头发;--表征情思或仇恨;只能是女人的头发,为女人梳头发,排解情思之意,女人头发是"午夜凶铃"的专利.

f,黑指甲;--表征黑暗的手段;

其实说起来,这些恐怖素材,没有一个是本片的原创.但本片的好,在于把这些元素,安排在了高度统一的基色之下--独创了一种色彩恐怖的境界.颜色是万物统一的象,我们用颜色来分辨一切.就电影而言,色彩上的明暗布置,光影冲突,是故事的基调;而就恐怖故事而言,暗大于明的色彩规划,昏黄的灯影布置,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标配.

恐怖素材的挖掘,日本和泰国的创造已然登峰造极,本片的效果远不及前者,但要论在色彩上的创造力,本片更符合国人的"原始恐怖印象".好莱坞的恐怖色彩运用,我个人总觉得还是太亮了点,缺乏一点"阴隐"的观感.虽然亮色偏冷,黄色偏暖,恐怖题材似乎冷一点更好,但可能是"聊斋"的先入为主--蜡烛或月影之下的书生,才会遇到聂小倩.所以国人的"恐怖场景"印象,反而是偏暖的.本片营造的昏黄色调,虽然用的是灯影,其实就是蜡烛的模仿,这一点比较贴合东方的恐怖历史.

5,不合时宜的碎花;

一般而言,恐怖片越生活越恐怖,比如午夜凶铃的电视,咒怨的衣橱.不过有趣的是,本片因为太明白这一点,以至于玩过了.

到处都是碎花--墙纸,地毯,床围,窗帘,枕套,桌布,椅垫,甚至灯罩都是花,镜子的造型也是花(东南亚真是花多);同时,到处都是艺术照,床头,客厅,走廊;再有,到处都是灯,挂灯,壁灯,台灯,吊灯;再加上木制家具,满屋子都是木制,房子都是木制.

木制别墅,实木家具,加上碎花布艺,前有草后有树,这不是恐怖片,这是理想家装.说句实在的,给我这样一所房子,闹鬼我也住.这是本片比较明显的一个素材失误,世外桃源的境地,养不出鬼神,反而是活人堆儿里才有鬼神.

6,恐怖不彻底;

本片的恐怖布局,有前劲没后劲.开头是恐怖片,中间变成剧情片,最后甚至还弄个僵尸片出来.不由想起"鬼影",后者的故事不如本片,但恐怖均匀,讲故事和吓观众,都不落下.本片的状况则是高开低走,一落千丈.

人物塑造也是同样的情况.人物塑造,体现在恐怖题材中,就是外形塑造,对恐怖片很重要,本片开始的时候老太太的形象很好,原创度极高,到后来,--.总体而言,开篇出色,恐怖设置很有分量,然后,就都是碎花了.

7,房间=身体;

某人的房间,就像某人的身体,寄存着这个人的灵.--"以房为身"是恐怖题材惯用的叙事技巧.

8,伊斯兰的恐怖;

本片是少有的,以伊斯兰宗教为文化背景的恐怖片,这也是我对本片最大的期待.遗憾的是最后收获了一部理想家居广告片,并没有伊斯兰的发挥.

9,不和睦就是一个家庭的恶灵;

以家庭为单位,团结就是神,分裂就是鬼;

以房子为单位,祈祷的房子就是神,不祈祷的房子就是鬼;

10,宗教塑造了鬼神or鬼神塑造了宗教?

(关于大陆卖座电影言论的补充--高山流水有境界,但没市场.生存疲于温饱的状况下,艺术要给市场让步.宗教信仰稚嫩,经济状况挣扎,文艺就只能服从服务娱乐.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