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巴拉

战争片 战争其它2015

主演:巴特罗米耶·托帕,Antoni,Królikowski,Hristo,Shopov

导演:克日什托夫·卢卡斯泽维奇

  • 优优云1
  • 卡尔巴拉 2015

详细剧情

萨德尔派利用伊斯兰阿舒拉年发动针对不同教派和联军的恐怖袭击。80名波兰和保加利亚士兵奉命守住代表伊拉克合法政权的卡尔巴拉市政厅。在增援部队到达之前,仅有的弹药和补给无法维持72小时,一场血战的生存之战开始了!....

2015年9月由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卢卡斯泽维奇(Krzysztof Lukaszewicz)执导的战争动作电影《卡尔巴拉》(Karbala,2015)于波兰国内上映,用于纪念2004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卡尔巴拉市的反围攻作战 。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发动了大规模地面进攻,除了盟友英国外,另一个美国的欧洲盟友波兰也派出特遣部队(PKW Irak)参与了这次战事,尽管他出兵的规模相比英国要小的多。这是二战结束后波兰政府首次派出军事部队参与境外军事行动,因此起初波兰军方极为谨慎得仅派出总计183人的三支小规模部队。整个伊拉克维稳作战期间,波兰军人虽然最多时达到2500人规模,但在以美英联军为主的多国部队中存在感一直非常低。

2003年5月1日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为了有效控制其国内安全秩序,联军将伊拉克全国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南方中央区划归波兰军队指挥。由于波兰军队本身人数不足,因此它在这一地区得到了来自其他多达22个国家的各个军事单位的支持。

联军划分的战后伊拉克安全四个防区

此时伊拉克国内叛乱频发,参加叛乱的武装分子人数众多且成分复杂,既有前萨达姆政权政府军官兵、基地恐怖组织成员,也有伊拉克失业青年和对多国占领军不满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虽然叛军缺乏重武器,也没有较为统一的组织和指挥,但本着打了就跑和忽聚忽散的游击战术,还是令多国联军疲于应付,不敢大意。

卡尔巴拉省位于伊拉克中部地区,其首府是拥有50万人口的卡尔巴拉市,正处于波兰军队负责的南方中央区内。2004年4月3日正是穆斯林的传统节日阿舒拉节,大批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涌入卡尔巴拉市朝圣。当日夜,为了防止市区中心的市政厅遭到当地伊拉克叛军的袭击,在当地警察的请求下,波兰特遣部队派出了搭载16名士兵的两辆悍马装甲车驰援市政厅。到第二天上午,又有搭载8名保加利亚士兵的两辆BMP-2装甲车赶到卡尔巴拉,加入到守军对市政厅的守备工作之中。

4月4日下午,以伊拉克宗教领袖萨德尔的私人武装“迈赫迪军”(Mahdi Army)为首的伊拉克反叛武装,果然发动了以卡尔巴拉市政厅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袭击活动。萨德尔(Muqtada al-Sadr),生于1973年,是伊拉克什叶派著名宗教领袖。其父及叔叔是成立于1968年的伊拉克什叶派秘密社团“伊斯兰的呼唤”的创始人,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斯兰的呼唤由地下转到地上,成为战后伊拉克政坛上的重要政党,到2003年年底已经有100多万追随者。

伊拉克反美宗教领袖萨德尔

由于萨德尔一直反对美国占领,呼吁美军撤出伊拉克,一些忠于他的伊拉克民兵逐渐形成了一个组织松散而激进的武装组织“迈赫迪军”。迈赫迪军的势力到2007年发展到巅峰,据美军估计当时约有6万武装力量。2008月3月伊拉克政府军对迈赫迪军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由于损失惨重,两个月后迈赫迪军宣布不再进行反政府武装活动,这当然是后话。

武装分子事先在市内各个地点引爆了炸弹,试图引起混乱并分散当地联军驻军的兵力,数百名无辜平民在爆炸袭击中丧生。然而,波兰和保加利亚联合部队并没有为之所动,早在袭击发动之前的几个小时,他们就在市政厅大门周边利用汽油桶、车辆和沙袋构筑了简易却坚固的防守阵地,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坚决守住市政厅。见联军没有贸然出击,4日夜伊拉克武装分子发动了对市政厅大门的大规模袭击。由于缺乏重武器,第一波武装分子除了部分携带着AK47步枪外,也携带着诸如土制炸弹和砍刀等简易装备,只有少数人持有RPG火箭弹。因此在波、保部队的优势火力打击下,很快便乱了阵脚,在丢下几十具尸体后落荒而逃。

波兰士兵以车辆为掩护坚守

见第一个晚上的袭击没能拿下目标,伊拉克武装分子便改变战术,对市政厅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每到白天就将目标围得水泄不通,并不断地对其放冷枪,一到晚上就动用各种手段对市政厅进行突击,甚至包括动用了使用五公斤重炸弹背心的人弹袭击者。面对武装分子的围困和扰袭,波、保部队也相应的,将手中的人员分为两班12小时轮换,这样既有效保证了人员的睡眠休息时间,又能一直监视着武装分子们的动向。值得一提的是,卡尔巴拉市当地警局的几名伊拉克警察,也和波、保部队一起全程坚守在市政厅的阵地。

武装分子连续围攻了三个晚上,都没能突破守军阵地攻下市政厅。此时,守军的粮食与弹药储备也即将耗尽,到第四天,来自波兰第18“别尔斯基”空军突击营的援军终于打破包围赶来救援,眼见围攻计划失败,伊拉克武装分子们也顿作鸟兽散,消失在了平民和废墟之间。根据波兰军方的估计,在三天三夜的围攻战斗中,联军一共当场打死至少80余名伊拉克武装分子,而联军自身则无人阵亡,只有一名保加利亚士兵为战斗中从屋顶坠落的瓦砾所砸伤。

迈赫迪军武装分子

虽然赢得了卡尔巴拉战斗的胜利,但战后波军也总结出一些自身弱点,比如装备较差、战争经验和弹药不足,但士兵所表现出的专业训练和非凡勇气弥补了这些不足。这些都为之后波兰特遣部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维稳任务提供了有效经验。

参与此次战斗的波兰士兵均来自波兰第17机械化旅第2步兵营,该旅前身是组建于1944年7月底波兰人民军第17步兵团,1962年重组为机械化团,并于1996年升级为机械化旅。截止今日第17机械化旅一直是波兰陆军中装备最现代化的部队。除了长期派部队参与在伊拉克的维稳任务外,2007年第17机械化旅也派出战斗小组参与在阿富汗执行维稳任务的波兰派遣部队(PKW Afganistan),并在2011年成为派遣部队第九轮轮换部队的核心力量。

波兰第17机械化旅臂章

值得一提的是,与卡尔巴拉战斗有关的两名波兰指挥官,在战后都得到了提升。其中直接指挥战斗的泽戈尔兹·卡利恰克(Grzegorz Kaliciak)上尉在2018年晋升上校,并调任第六国土防卫旅旅长,调动部队支援卡尔巴拉市政厅的托马斯·多曼斯基(TomaszDomański)中校在2009年晋升上校,并于2012年调任波兰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武官。

尽管波兰军人们在面对具有压倒性数量的敌人的袭击时获得了绝定性胜利,但这一战斗结束后很长的时间里几乎所有波兰媒体都没有报道过这一事件,参加这次的士兵们也没有收到任何荣誉奖励。直到2008年9 月,《波兰选举日报》(Gazeta Wyborcza)上出现了一篇关于对参加卡尔巴拉战斗的波兰士兵的采访,这一四年前的壮举才被波兰人所熟知。波兰媒体甚至形容道:“这是二战结束后波兰军队参与的最为血腥的战斗!”

很快,参加过这次战斗的波兰士兵们都被授予伊拉克之星勋章,这一勋章是自2007年起波兰共和国专门授予与伊拉克战事与维和行动的有关人员的,截止2010年共颁发了3803颗,其实本质上也不算什么高级别的勋章。到2015年,为配合纪念这一事件的同名电影的上映,所有参战人员又集体被授予波兰军功十字勋章。

波兰颁发的伊拉克之星勋章

而格泽戈尔兹·卡利恰克上尉则因其在战斗指挥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于2009年获得了波兰军事十字勋章(OKW),这是波兰为反恐怖主义活动或维持和平行动中的作出突出贡献的武装部队士兵和平民所颁发的荣誉,这是波兰在和平时期的战斗行动中所授予的最高军事奖励。影片中的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卡利恰克上尉,此时他已晋升中校,影片也正是根据他在2015年4月发表的卡尔巴拉战斗回忆报告所改编,他还应邀担任了影片的军事顾问。

波兰指挥官泽戈尔兹·卡利恰克(Grzegorz Kaliciak)上尉,扮演者波兰演员巴特罗米耶·托帕(Bartlomiej Topa,1967-)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波兰不惜将重型军事装备从海上运到中东地区,来追求场面的真实性。影片拍摄地的选择也一波三折,起初的埃及,但不久那里发生了革命;之后选在了伊拉克库尔德,但又遭遇了一次恐怖分子的袭击;再之后又选在了土耳其南部,然而随着叙利亚内战局势的升级,这一地区的局势也变得非常紧张起来。最后,才确定约旦为最终拍摄地点。